濕重食香蕉、橙 可能易肚屙?
網上資料
有些健康的蔬果會帶來濕氣,香蕉、橙、椰菜等蔬果,都會加重體內的濕氣,市民要小心留意,避免在黃梅天進食太多。
香港人的濕熱成因是南方氣候提供了外濕,加上港人飲食及生活作息不良,在脾胃積聚了內濕氣和熱氣,形成濕熱。中醫所講的「熱氣」,市民都不陌生,例如香口、煎炸、烘、燒的食物都是引致熱氣的食物,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一些健康的食物,對本身有濕熱的人來說都是可免則免。
水果如香蕉、橙、榴槤及菠蘿,蔬菜如椰菜、椰菜花等,都是濕氣重的食物,有濕熱的人吃了會容易肚瀉,應盡量少吃。他建議可以選擇較爽口的蔬果,如蘋果、梨、菜心、生菜及蘿蔔等,不會積聚濕氣。
濕熱病徵:易攰、多面油頭油、容易口渴、大便不清
如何得知自己有濕熱?
可於起床時留意幾個身體的警號,包括晚上發夢頻密、起床時覺得疲倦、像沒有睡覺一樣;有很多面油、頭油;有眼屎及有口氣等;此外,若易長暗瘡、全日容易口渴、大便不清及有臭味,小便時會感痛,這些都是濕熱的病徵,宜盡快求醫。由於年輕人一般長期熬夜,而且恃着自己無病痛,飲食一般不會節制,因此較其他年齡的人士易有濕熱症狀。
食辣可祛濕?過量食辣易熱氣
有指辣的食物有助祛濕,陳偉文不否認這個說法,但強調只適用於濕氣重的人,「你如果淨係濕氣重就無問題,如果你有埋濕熱再走去食辣,咁就有問題」,因為辣的食物易生熱氣,若進食過量隨時令濕熱加劇。
要養好脾胃,除了調節飲食外,作息方面都要配合,陳偉文建議避免太夜入睡,每天應做約30分鐘會出汗的帶氧運動,但不宜過量。
從食療方面着手,陳偉文指可用土茯苓、葛根、赤小豆及扁豆幾款清熱祛濕的藥材一起煲水,一星期飲用兩至三次,配合良好的生活作息,慢慢養好脾胃,各人可按自己的需要加入其他配料,如想胃口改善可加入陳皮,淮山有助健脾,若想醫治暗瘡可加入綠豆,生薏米則有助消炎,但若薏米怕太寒涼,可改為一半生薏米、另一半為熟薏米。
健脾袪濕湯茯苓30克,葛根30克,赤小豆10克,扁豆15克
北芪15克,薏仁30克,茨實30克,粟米兩條,蜜棗2粒
麥冬30克,玉竹30克,茯苓30克,淮山30克,蜜棗2粒
*以上為1人份量。視乎體質而定,宜先諮詢中醫師。
另外,按摩下列幾個穴位,均有助祛濕健脾: